長安/廣汽利潤增速領跑
近日,滬深兩市共計16家車企相繼發布的2015年年報顯示,盡管去年市場整體銷量增速放緩,但車企凈利潤整體并未受到影響,依然保持強勢上漲的姿態。
具體來看,自主品牌集體發力上攻,幫助大集團以及其自身實現利潤快速疊加正成為趨勢,兩大熱門領域SUV和新能源汽車,成為眾車企布局新品最為關鍵的細分市場。無論長安汽車、廣汽集團凈利潤約三成的增幅,還是江淮、吉利高達六成的增速,甚至比亞迪斬獲5倍左右的凈利潤,都基于在以上兩個細分市場有條不紊地進行“縝密布局”。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分析,2015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售873.76萬輛,同比增長15.27%,其市場份額同比上升2.86個百分點,在乘用車銷售總量中占比41.32%。自主品牌在去年的凈利潤增長可見一斑。
■長安、廣汽利潤增速領跑
按照2015年六大汽車集團發布的年報及業績預告,長安汽車在去年大集團車企的凈利潤“爭奪戰”中明顯處于領先位置。
2015年,長安汽車共銷售277.7萬輛,增長9.1%,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首次突破100萬輛,同比增長30.9%。根據長安汽車業績預告,去年長安汽車凈利潤同比上漲23%~33.6%,達到93億~101億元。長安汽車方面表示,集團業績增長雖然主要歸功于合營企業長安福特新品銳界、金牛座上市以及福睿斯銷量同比大增,但長安汽車自主品牌盈利能力已大幅提升,不再是“燒錢”的角色。
與長安汽車情況類似,3月26日,廣汽集團發布的2015年年報數據顯示,其42.32億元凈利潤帶來同比32.48%的增長速度,明顯要快于其10.86%的汽車銷量增速。
廣汽集團凈利潤增長超三成得益于其合資和自主品牌雙發力。據高盛發布的研究報告分析指出,廣汽集團自主品牌銷售和毛利增長勢頭強勁,債務和融資支出減少,使其現金流有改善,成為去年凈利潤增長的關鍵。
事實上,廣汽旗下自主品牌傳祺GS4的市場認可度持續攀升,助推廣汽自主品牌整體產銷量提升至18萬輛,同比增長約50%。廣汽乘用車銷售有限公司總經理肖勇表示:“目前我們正集中資源將傳祺GS4打造成明星車型。今年這款車的月銷量計劃是5萬輛。”
除此之外,廣汽集團合資公司憑借對產品陣容的持續完善,布局大型SUV將成為今年的重中之重,這將成為廣汽集團延續去年合資品牌業績復蘇的重要一環。
另一家大集團車企,東風汽車集團去年銷售收入約1265.66億元,同比上漲52.3%,凈利潤為127億元。盡管其商用車銷量受市場拖累同比下降18.6%,共銷售約34.52萬輛,但貢獻率和營收占比最大的乘用車業務穩中有升,銷量同比上漲7.8%,補齊了短板。東風汽車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竺延風表示:“要在乘用車領域打造一批明星產品,抓住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政策以及SUV市場快速成長等機遇,并進一步推動新能源汽車快速發展。”
■上汽、北汽自主后勁足
相比長安和廣汽凈利潤的高增長,上汽集團去年憑借新車的密集發布,以及對產品結構的逐步調整,以大體量優勢,在六大車企集團的“吸金”比賽中拔得頭籌,只是凈利潤增速相對較低。據其早前發布的2015年度業績預告顯示,集團去年凈利潤預計達279.7億元,同比增長6%,略高于整車銷量5.01%的增速。
背靠上汽大眾和上汽通用兩座“金山”,上汽集團不用為利潤發愁,所以對于榮威和名爵兩大自主品牌的投入,上汽從來都是大手筆。去年,榮威360和銳騰的上市表現讓消費者看到了上汽發展自主品牌的決心和后勁。據悉,今年上汽將基于兩大自主品牌推出多款新能源車型,這將助推自主品牌在上汽中占據更多的分量。
與上汽利潤微增有些相似的北京汽車,據其3月29日在香港發布的2015年度業績財報顯示,北京汽車實現收入841.1億元,同比增長49.2%,創歷史新高,但63.2億元的凈利潤,同比只增長8.2%。其中,北京奔馳和北京品牌去年表現突出,前者實現銷售25.02萬輛,增幅達72.0%;后者全年銷量33.7萬輛,同比增長8.9%。
北汽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和誼表示,北京汽車將根據市場形勢,推出更多有針對性的產品,預計這將會帶動整體銷量的進一步增長。雖然從利潤角度看,去年北京汽車自主品牌的成績單并不盡如人意,但基于新能源汽車以及SUV領域的提早布局,北汽已經為自主品牌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一汽凈利潤跌幅明顯
沒有上汽的大體量優勢,更趕不上長安、廣汽在市場中更新換代強競爭力產品的節奏,一汽自主品牌近年走得“步履蹣跚”。 3月31日,一汽轎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一汽轎車”) 公布2015年報顯示,2015年營業收入266.64億元,同比下降21.25%;凈利潤5294.81萬元,同比下降64.75%。
然而,這一結果在業界看來并不意外。面對外資、合資品牌全線進入新產品投放密集期后,車輛價格不斷下探已成為新常態,而部分自主品牌集中發力,正嘗試用優勢產品上探突破自主品牌價格“天花板”。自主品牌與外資、合資品牌不斷搶占目前有限的市場份額,正對一汽轎車這樣的車企形成強壓力。
當下,市場優勢產品競爭“白熱化”已成定局,一汽轎車卻恰巧在強競爭力產品“白刃戰”中缺位,這是導致其年報成績不理想的關鍵。一汽轎車對此作出的委婉表述是:“產品適應性和技術先進性有待市場驗證和認可,目前仍然缺乏拳頭產品,銷量較低、提升較慢,對用戶積累與品牌打造形成制約。”
反觀2015年,一汽轎車投放了全新車型奔騰B30、 2016款奔騰B70、奔騰X80等多款產品,并希望借此“豐滿”其產品線,以提振企業競爭力和品牌力,但無奈市場反應冷淡,導致凈利潤增速不增反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