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限遷禁令怎能“失禁”
國務院辦公廳今年3月印發《關于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見》,對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繁榮二手車市場作出相關部署。《意見》要求,要營造二手車自由流通的市場環境。各地人民政府要嚴格執行《國務院關于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不得制定實施限制二手車遷入政策,國家鼓勵淘汰和要求淘汰的相關車輛及國家明確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已經實施限制二手車遷入政策的地方,要在2016年5月底前予以取消。
時至6月下旬,二手車限遷禁令在各地執行情況非常尷尬。據媒體采訪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工作人員得到的回復,僅有貴州、四川等省,蘭州、大連、撫順、葫蘆島等城市取消限遷。而根據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的統計,截至2015年底,全國約有95%的地級以上城市,依據排放標準出臺二手車限遷政策,其中12個城市要求國五排放標準,261個城市要求國四排放標準以上,51個城市要求國三排放標準以上,3個城市要求國二標準以上。這意味著地方對執行《關于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見》缺乏動力。
地方對二手車搞“環保限遷”的本質是地方保護主義。這種打著環保幌子干涉二手車市場自由流通的行為,不但有違《國務院關于禁止在市場經濟活動中實行地區封鎖的規定》,也涉嫌違反反壟斷法等法律。這種地方政府越位、錯位的政策之手,首先會對私家車的殘值造成一定貶損。很多大城市的私家車主想要賣出二手車時,由于地方搞“環保限遷”,車子無法賣到外地落戶,價格一落千丈。更為嚴重的是,二手車市場受到限遷政策的打擊發展緩慢。
二手車消費是各國汽車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美國為例,美國全年汽車市場規模約為6000萬輛,其中二手車4000萬輛,占75%,二手車置換對新車銷售的貢獻度達60%。商務部的數據顯示,我國每年新增新車超過2400萬輛。發達國家二手車與新車流通量比例一般在1.5比1以上,按照這個比例計算,未來我國二手車年交易量可望超過3600萬輛,遠超2015年的1200萬輛,交易額近2萬億元。二手車市場的繁榮對拉動內需意義重大。在當前新舊動力轉換的背景下,活躍二手車交易不僅可以盤活二手車存量,拉動新車增量,淘汰老舊車廢量,全鏈條激發汽車消費潛力,同時還能帶動維修、保養、保險、金融等行業發展,是應當重點扶植的突破口。
二手車限遷禁令“失禁”,凸顯當前一些領域改革落實過程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梗阻”。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地方城市管理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拖延甚至拒絕改革,局部利益就會影響全局利益,政令暢通就難以實現。
歷史有時往往驚人相似。二手車限遷禁令也讓筆者聯想到2006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關于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部門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和《節能中長期專項規劃》等有關法規和政策的要求,對當時的規定進行一次全面清理,取消一切針對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在行駛線路和出租汽車運營等方面的限制;不得以緩解交通擁堵等為由,專門對節能環保型小排量汽車采取交通管理限制措施,不得出臺專門限制小排量汽車的規定,不得采取任何形式的地方保護措施。這一政策出臺的背景是,當時各地對小排量汽車持續多年的限制嚴重干擾了節能減排的產業引導方向。十年一晃而過,現在看,2006年國家層面由上至下推動改革,清理地方“限小”土政策,對中國汽車產業向節能減排方向發展起到了關鍵的引導作用。
法治社會,落實二手車限遷禁令還應用好法治手段。事實上,一些地方對二手車制定的“環保限遷”土政策對外地遷入二手車和本地轉籍二手車區別對待,有構成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壟斷嫌疑,也限制了汽車所有人的物權處置權益。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地方城市管理者不認真落實《關于促進二手車便利交易的若干意見》關于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的內容,不排除相關消費者或協會走法律渠道維權。
中國已經進入汽車社會。汽車家庭從購買第一輛新車,到淘汰舊車置換第二輛、第三輛新車,是一個有可能跨越10年甚至幾十年的消費歷程。在德國這樣的汽車發達國家,一個車主有可能在有生之年,依托發達的汽車金融服務和二手車市場換10次新車,匯聚起來的消費動力對經濟的拉動作用絕不可小視。從這個角度看,國家有關部門應對二手車限遷禁令的落實情況展開督察,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有所懲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