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汽車融合在于圍繞用戶思考
2015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泰達)國際論壇9月11日-13日在天津梅江會展中心舉行。本屆論壇以“新常態·2020產業愿景與路線圖”為主題,吸引國家部委領導、企業集團高層、權威專家學者等共計700余位國內外汽車行業嘉賓齊聚天津,共同展望汽車產業發展宏偉藍圖。以下為“頭腦風暴:互聯網思維創新汽車業”分會場中,新浪汽車總編輯 劉曉科的講話實錄。
新浪汽車總編輯 劉曉科
劉曉科:我今天想跟大家講的是,在互聯網+過程當中,因為有了互聯網,讓我們汽車行業變得比以前更有意思,更不一樣。
很多人在說什么叫互聯網思維,我覺得互聯網思維本質還是用戶為中心的思維。整個的互聯網加入以后,跟大工業時代的思維是不一樣的。比如很多互聯網公司最喜歡就是講故事,經常講用戶在什么場景下使用什么樣的服務,最后得到了一種滿足。但是你要去說推到80年前,索尼,跟大工業時代,包括可口可樂,其實這都是大工業時代下來的一些品牌,你去跟它聊的時候,它不會講我可口可樂的用戶,因為在什么情況下喝了可樂,很滿足,從來沒有這樣,他永遠在給你商業談判核心講我的財報,所以加入互聯網以后,互聯網的核心就是,一個用戶導向的思維。當然在這個思維下,其實很多的企業都說,我們也都在用戶導向思維,我也是通過用戶的需求出發,但是他的本質是,你是不是能夠 因為用戶來堅持改變你的商業模式的,來堅持對你盈利模式做出的判斷,甚至對你成本的影響,互聯網思維跟工業時代的思維是不一樣的。
很多互聯網公司現在也在打造汽車,大家可以看到不管這個汽車到底是不是新能源,有沒有車聯網,真的不重要,我們看到未來可能寶馬、奔馳,或者自主品牌的車,他的車一樣也是電動車,也帶有車聯網的技術,它的本質在哪兒?互聯網開發的汽車,有可能在什么地方才能超越對手,它的本質是在于,我在不惜成本,我在圍繞著用戶去思考,到底用戶想要的是一臺什么樣的車,就可能去突破我的管理,突破我的成本,突破我各種的限制,盡可能去滿足用戶,去開發一臺汽車。
所以我覺得真正的本質來說,互聯網和汽車行業的融合的核心,是在于大家能不能真正的導向圍繞著用戶去思考。
在用戶思考過程中,就像張總提出來問題,垂直和門戶有什么區別?最早大家可能對于內容的獲取,當時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只要是能把它匯到一塊,讓大家能夠到一個網站去看,你就能基本知道今天發生了什么事。后來隨著用戶的需求逐漸增加,就開始門戶有了各種頻道,隨著頻道的發展,結果會發現門戶里邊的一些垂直的頻道,可能還不能過于滿足用戶的訴求,就有了像汽車之家垂直汽車網站的誕生。大家再往后看,又不能滿足消費者的訴求了,消費者對于垂直領域要求越來越高,比如需要網上買車,甚至金融,甚至還有保養,其實就是在不斷分化的過程。
隨著時代變化,人類發展的基礎從飲食到生活的必備品,越來越豐富。在這個過程中用戶有兩個變化,首先用戶會希望更加個性化。企業可以讓我的商業模式變得希望用更加個性的方式去滿足每個人不同的需求;其次在滿足需求過程中,用戶需求又變的碎裂化。
比如新浪最近也在跟英致汽車合作開發互聯網汽車,新浪能提供的不是幫助他們開發汽車,我們能提供是利用微博大數據,利用微博的一些資源,怎么能幫他打造不一樣的互聯網汽車,比如當一個用戶在開這個車的時候,早晨起來會發現今天我微博用戶推送,推動微博推送,今天你可以晚10分鐘走,因為路況不堵,在路上我給你推送你喜歡聽的音樂,你關注的話題是什么,當你走到公司的時候,將掌握了最熱門的話題,可以跟大家作為一種談資,其實這就是互聯網的場景,我們開發的思路也是不一樣的。
所以我覺得互聯網+里邊,在我看來是以用戶為導向的變化,或者是進化的過程中,會對于每個人提供的需求會越來越個性化,越來越碎裂化。
主持人(張建偉):對于互聯網的思維,對于汽車電商會不會代替汽車4S店,這些問題請各位再深入討論一下,
劉曉科:很多我們能夠幫助消費者更好的去了解,從廠家來看,更好了解客戶需求什么,比如說我們看到微博的大數據,從微博的數據里頭,我們給很多的企業做過用戶的畫像,包括車主畫像,包括準車主的畫像,我們也發現特別有意思的事,在成交和未成交這兩塊用戶里邊,從大數據里頭,你能看出一些不同,比如我們辦過一個自主品牌專場,他作為電商,那一場下來我們收到他客戶潛在的消費線索,大概一萬多條,最終可能從一萬多條里頭轉化到成交,大概是一千多臺。在這里邊我們就把這一萬和一千做了一個微博畫像的比例,結果在這里邊特別精確的發現一個事,特別好玩,成交的用戶比沒成交的用戶,在微博簽到半徑要大很多。這里邊可以看到,對于用戶為什么他會買這臺車,可能他出行的訴求會更高,說白了就是對很多廠家,主機廠來說,我們平時看到的用戶,你很難一進門看到一個人能買還是不能買,銷售大概用他的經驗判斷,這哥們兒穿著比較光鮮亮麗,有錢的,就買車,沒錢的就不買車,實際上不能通過這個來判斷。恰恰在互聯網里頭,我們就會對他一些真正的行為做出一些改變,就能夠更好的看出他的銷售群體,到底有什么樣的一些特征,針對這些特征來說,不光是促進他的成交量,更多的是在他的營銷里頭,是給他做了很多的改變。包括去幫助我們很多廠家去選擇代言人,我們看到現在很多汽車廣告的客戶,選了一些明星做代言,但是大家看到這些明星基本是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要不然就是特別火,這個就是價格高,火的明星好辦,只要是火,基本大家都知道。第二很多廠家選擇明星,尤其汽車廠家,選的是一些80后和70后普遍認知,尤其80前認知比較多,對于一些新的明星大家不會去選,恰恰是我們看到一些90后或00后,他們看到的明星對于粉絲相信的忠實程度,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多得多。
比如就像微博里頭,我們曾經有一個明星叫鹿晗,在微博里去年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因為他的轉發量過了幾千萬,今年被另一個叫TFBOYS的組合轉發過億的量又破了吉尼斯世界紀錄,互聯網帶來的神奇效果,包括企業能夠看到對數據的應用,在營銷環節里做的最大的改變。
第二塊可能會跟很多經銷商和廠家去共創造用戶一些新的需求,比如像新浪,我也說了我們上線的叫我試試的產品,有的時候我們過于極端需要讓消費者進行轉化,但是我們希望很多消費者在充分對產品更加了解的情況下,他的轉化率才能有提升,不是我們今天判斷了這個用戶買車,明天就送到他門口,趕緊買車吧,其實作為一個產品里,發現很多消費者對客戶的產品認知度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么高,當他對一個產品認知度高了以后,有可能在很多產品上去改變他的想法,會更加明晰堅定他的想法,所以這個也是互聯網對于汽車企業,從大數據另一方面來看,我們可能會幫助他們更多的引有效用戶過去。這樣能夠幫助企業把他的成交率做的更好。
主持人:每位演講嘉賓用兩三句話或者一兩分鐘展望一下汽車+互聯網或者互聯網+汽車,對兩個產業,對互聯網的產業,對汽車的產業未來發展是一個什么樣的趨勢?
劉曉科:我的觀點跟任總很相似,未來的核心還是產品,我們也不知道未來汽車一定是賣出去的還是共享出去的,這個是隨著方向的發展而不斷演化的過程,在演化過程當中,無論是主機廠還是互聯網公司,誰適應出這種演化,誰能夠隨著演化跟進不同商業模式,能夠生存下來,誰就是未來的主導。如果現在還是一刀切去看問題,誰是主導,這種都不是互聯網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