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問汽車業稅費改革 難減消費者負擔
有人說,現在是汽車稅改的好時機,因為“中央”有“意愿”。拒知情人透露,財政部對各方意見都有考慮到,認同其中的合理訴求,也開展了一些工作,有些稅目已經立項。“但(汽車業稅改)最終能走到哪步還不好說。”因為稅改要面對的問題很多,不僅限于媒體熱議的營改增和消費稅征稅環節變更。啟動稅改的主要目的不是減稅和抑制限購那么簡單。
近日,一篇內容為“營改增將使汽車制造業稅負大降”的報道被各大網站轉載,鳳凰汽車經過多方調查研究后不以為然。
“汽車行業作為制造業,過去就早已納入到增值稅的管理范圍當中的,營改增之后受到的影響很小,不會出現運輸業等服務行業那樣的大調整。”一位專攻汽車行業稅收20多年的行業專家告訴記者。
“影響很小”是有多小?是不是如中金公司汽車行業研究部門所說的“整車企業不存在營改增的問題”?當然不是,至少車企也有少量非制造業收入,也存在營業稅改革空間。
“如果全國范圍普遍推進營改增,這樣整個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的稅收要求就一致了。都由營業稅改成增值稅,有利于理順稅收關系,生產企業成本核算、抵扣的時候也有了統一的稅收票據做依據。”汽車行業人士似乎看得更微觀和細節。
招商證券汽車行業研究則認為:“營改增后,將擴大整車企業進項稅額的抵扣范圍,從而達到降低整車企業稅收成本的效果”。這里所謂的進項稅,主要是廠房、租金和服務支出的進項稅。根據國家稅務總局的公開數據,2014年,全國各行業原增值稅納稅人因營改增導致進項稅額抵扣增加而減輕的稅收總額為1020億元。
“但是考慮到影響整車企業財務的主要上游企業是零部件企業,同樣是制造業,原本也在增值稅的納稅管理范圍之內,所以即使在這方面,整車企業減稅幅度也很小。”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資深稅務師分析到。
在我們國家有個奇特的現象:汽車消費稅不在消費環節征收,反而在生產環節由汽車制造企業提前代繳。從而直接成為車企的稅收成本,增加企業負擔。如果能把消費稅挪出生產環節,對車企來說無疑是重大利好。所以,消費稅改革是汽車行業多年的呼聲。
由于在生產環節征收,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什么時候繳納了消費稅,也不知道稅額是多少,也見不到稅票。
試想,那些購買路虎、Jeep、三菱等品牌4.0L以上排量汽車的消費者,如果買車時拿到40%的消費稅票,會是什么樣的心理感受?
“消費稅在生產環節征稅違背消費稅存在的意義。”行業專家如此認為。消費稅是為了引導消費和增加政府稅收收入,只向特定消費品征收,例如煙、酒、鞭炮、化妝品、成品油、珠寶玉石、高爾夫球及球具、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實木地板等。不難看出,消費稅具有環境保護和“劫富”的特點。在生產環節征收消費稅,消費者體會不到,也就起不到引導消費的目的。
對汽車行業來說,消費稅怎么改才是此輪稅改的核心問題,消費稅改革方向將會對整個產業鏈產生深遠影響。
首先是改變征稅環節,理論上應該直接挪到消費環節,消費者親自買單。但是據內部人士透露,財政部也有很多顧慮。因為,若在終端零售環節征收,將會與另外一項稅率10%的大稅——車輛購置稅疊加,將會直接對消費者產生很大沖擊。
部分行業人士猜測,消費稅改革也有可能只走“一半路”,挪到批發環節。基于此猜想,近期經銷商行業嚴陣以待,隨時準備到財政部“請愿”。更何況,時下經銷商正處于行業調整的風口浪尖。消費稅稅額很大,假如在批發環節征收,對經銷商來說,簡直是“巨額”的稅收成本和財務成本。
所以,消費稅移動方向和位置,還在各方博弈中。
如果一次到位的把消費稅移到終端消費環節,將會邂逅購置稅。不少人也許會問:“消費”和“購置”不是一個意思么?為啥是兩個不同的稅?
帶此疑問,記者采訪了汽車稅收專家,因涉及甚廣,對方不便透露姓名。
“汽車消費稅和車輛購置稅難免有重復征稅的成分,因為購置稅一部分作用也是調節消費。但是消費稅歸財政部管;購置稅歸交通部,是專項稅,專款專用,用于籌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資金。其實財政部也不愿意購置稅外列。”
看來,如果消費稅跟購置稅挪到同一環節,可能將要面對“合并消除同類項”的呼聲和質疑。那么該消誰?該減誰?恐怕部委之間也不好調和。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揚曾在批評某些限購城市時指出,“有些城市,一方面積極地上各種汽車制造項目,另一方面卻出限購政策來限制汽車消費。”如何改變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他的建議是“增加地方政府在汽車銷售環節的稅收收入。”
消費稅目前是國稅,如果轉到銷售端,劃歸地方,成為地方稅,確實將會大大充盈地方財政。
這難免要與另一個地方稅——車船稅比較。消費稅和車船稅都是按照排量來劃分稅率階梯,但是讓人費解的是,消費稅排量大于1.0L小于等于1.5L是一個檔次,而車船稅大于1.0L小于等于1.6L是一個檔次。看似差別不大,汽車行業的人都懂得,1.6L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有大量的車型卡在這條線上,以1.5L做為稅率變化節點是非常不合理的。所以,消費稅改革不光是環節問題,稅率也要調整。
日前曾有財政部研究專家認為,“如果將消費稅從車企環節改到經銷商環節征收,由于現在很多經銷商是售價低于進價(虧錢賣車),有可能會造成稅基變小,減輕消費稅。”鳳凰記者認為,價格倒掛不是正常現象,且不說未來很可能會改觀,而且靠此來減少稅負,未免有點外門邪道的感覺。
坦白講,稅費減免不是汽車消費的發展趨勢。稅費增加是很多國家用于緩解交通和環境問題的手段,例如燃油稅的增加,大家都懂的。
在環境和交通壓力下,純粹的減少汽車稅負雖然不太現實,但是對稅率進行合理的結構性調整,逐步減少不合理稅收,卻是值得期望,也應該期望的。
例如,有專家認為,消費稅稅率完全按照排量征收不合理。消費稅主要針對奢侈性消費,時至今日,汽車是必要家用品,尤其是10萬以下的車,有什么奢侈可言?而有些豪華車因為排量低卻享受著低稅率。所以,消費稅在引導節能減排的同時,也要考慮價格因素,考慮民生。
再如,車船稅作為財產稅,是不是也應該考慮價格的因素?而不是只根據排量來定?節能減排的問題完全可以讓燃油稅來承擔主要作用。另外,既然是財產稅,隨著使用年限的提高,汽車貶值厲害,財產都貶值了,車船稅也該有所下調。
稅費改革主要目的是建立科學合理的稅收體系,發揮各項稅收應有的財稅調節功能。涉及面廣,任重道遠,需要通盤統籌。要科學合理的解決既有問題,否則可能出現,一個問題解決了,一堆新問題冒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