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汽車電商狂歡后的反思
今年“雙11”又一次成為汽車電商捷報頻傳的盛大節日,多個汽車網站相繼公布數據顯示,今年“雙11”汽車電商銷售額相比去年出現成倍增長。國內3家大型汽車電商平臺“雙11”產生的訂單就高達十多萬份,訂購總金額超過百億元。其中汽車之家訂購總量37117輛,訂購總金額60.54億元;天貓汽車收獲整車訂單5.07萬輛,增長近500%;車訊網宣布實現整車全款成交3705臺,全款成交額4.47億元。
然而,短暫的“雙11”促銷只是一場營銷狂歡。一陣喧囂浮華的光鮮背后,汽車電商的道路還遠沒想象的平坦;針對汽車電商的爭論和質疑也一直沒有停息過。汽車電商仍面臨支付、提車、線上線下如何協調等等諸多難題。特別是活動結束之后,各類問題也接踵而來。
一是目前汽車電商賣汽車的信任問題并未解決。汽車是一個強體驗商品,用戶往往還是追求眼見為實。沒有親自前往確認,用戶很難直接在網上產生真正的購買意愿。網上成交的汽車,還是要到經銷商處提車,因此信任還是建立在落地的汽車經銷商上。就算是在線上購買,最終還是要到實體店來核銷碼、體驗、提車,線上購買反倒麻煩。網上購車活動目前宣傳效應大過實際意義,可以說,更多時候只是個“噱頭”。
二是盡管線上的成交額十分喜人,但卻透支了經銷商近一個月左右的訂單,從某種程度上來講,目前的汽車電商更像一個營銷噱頭,它并沒有提升經銷商的工作效率,也尚未減少營銷成本。過了“雙11”之后,各電商網站售車頁面就變得冷清了許多,不少電商網站的車型線上售價要高于4S店,或與廠商指導價并無二致。例如廣汽豐田凱美瑞2013款 2.5G 舒適版在北京某4S店報價為17萬元左右, 而某電商網站商城頁面報價為官方指導價20.98萬元,且優惠促銷活動已經結束,各種“秒殺”“搶購”活動也已不見蹤影。
三是在線上購車的支付便利性方面亟待改善。因為網購汽車的模式多數是在電商平臺上支付訂金,然后去經銷商處支付余款成交。汽車屬于大件物品,用戶還是習慣到經銷商處看到實車,簽了白紙黑字的訂單后,才會爽快付錢。因此目前看來,汽車電商還是主要以“線上下單,線下體驗,現場支付”的O2O模式為主,這實際上是一種迎合消費者網購習慣的妥協折中,現階段仍然離不開實體店的強力支撐。
四是許多汽車電商平臺將過多的精力放到了庫存的對接等一些細節問題上,實際上是誤入了歧途。汽車電商發展的痛點不是盡快實現交車,關鍵是如何引導消費者的消費行為,滿足其需求。另外,汽車電商興起,心情最為復雜的當屬車企——既擔心它對現有實體4S店造成沖擊、動搖現有銷售體系根基,又害怕自己在風起云涌的汽車銷售電商化的滾滾進程中落后于人。
種種趨勢表明,處于轉折關頭的汽車流通領域正在迎來一場重要的歷史變革,汽車電商的熱度將不斷升高,其發展前景值得期待。長遠看,汽車電商是大勢所趨,但汽車電商在中國的發展道路遠沒有想象中的平順。對于眼下還處于萌芽期和開創期的汽車電商市場來說,還面臨種種問題,要做的事情很多,實現“真電商”尚需相當長的一個過程;汽車電商的成熟商業模式的真正形成,還有待時日。